领航人微信二维码.jpg

TOP.png

logo.png

 

编导打卡|《罗马假日》:爱的最高境界,是成全


1953年出品的黑白电影《罗马假日》,历被人们奉为感情电影中的经典之作。足够浪漫,坚信纯情年代、坚信浪漫真情。
《罗马假日》是1953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浪漫爱情片。该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饰:记者乔)和奥黛丽·赫本(饰:安妮公主)联袂主演,一举成为好莱坞黑白电影的经典之作。


1.jpg


该影片在1954年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一举夺得3个金像奖,奥黛丽·赫本也因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在1954年第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上,奥黛丽·赫本获得最佳英国女演员奖。

图片


图片


《罗马假日》从五十年后的视角来审视,剧情本身并没有任何新奇的感觉,也有可能是后世纪创作吸收前人的经验而成,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是靠赫本的颜值撑起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在观影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没有那么细腻的感觉,包含人物的情感的生成、爆发似乎都少了一些铺垫。也许是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法叙述完完整的一天,不像安妮 · 凯瑟薇的《One day》用了二十年中的每一天来铺垫男女的情感,最后逐渐达到高潮然后潮落这种感觉。《罗马假日》给人一种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的感觉。虽然我不太相信一见钟情,但是我不否认这世间也许真的存在这种爱情的可能性。但是通俗的来说还是《罗马假日》这一部电影过于理想化了,这里的理想化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理想化,一个是电影里的男女主对于互相的理想化。第二点在句末包含了理想化的破灭,所以这也使这部剧有了升华。

图片

1、观众的理想化

观众的理想化来自这部电影的华丽外表,毫无疑问赫本饰演的公主就是那么的迷人,在观赏全剧的时候观众的视角几乎不会从她脸前挪开,用天使来形容也不过如此,单纯、可爱、迷人,心中充满了爱,从她初来游玩的这一天可以看出,她是热爱生活的,她要的不过是冲破皇室的束缚,除此之外,她什么都不缺,对了也许缺一个爱人。再看派克饰演的记者布莱德利,其实在我心中更像一个绅士,除了gentle还能有什么来形容呢?有着一个可以为他宁愿不赚钱的兄弟,有着良好的生活心态,有着善良的内心愿意照顾一个流浪街头的美少女,愿意在自己输光了钱还愿意帮她打车的男人,在1950年那个年代,一个收入微薄的记者身上能看到这样的人性光辉,要么是美利坚已经完全的超越了时代,要么就是这部电影就是过于理想化。而这也是导演故意剪辑后留下的镜头。

图片

2、男女主互相理想化

男女主的理想化在于不同阶级带来的新鲜感,从公主的角度来看,也许这就是挣脱束缚,带来自由的快感,从头到尾她都在依赖陌生人的好意,无论是记者、还是理发师、还是花店的老板,也许因为美貌也许因为人真的就是那么善良的,但是这真的很难入戏,回想到欲望号街车,那可能才是真正的真实,在这种理想化下,布莱德利善良,温柔带她去体验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即使在刚开始的时候,布莱德利带有一些欺骗色彩),细心的呵护她,如果有这么一个人站在你的面前你会心动么 ?没有现实的柴米油盐,没有现实的一地鸡毛,一切都那么平和。从布莱德利的角度来看,更像是从真实变到理想化,布莱德利第一次见到公主心中虽然有善意但是更多的还是不像惹上这个麻烦,把公主从穿上移到椅子上也是其中一个佐证,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甚至可以说这已经非常的善良了,即使后面接触公主也是为了获取独家报道,这就是为了生活中的苟且做的努力。只是在接触中布莱德利也逐渐理想化起来,刨除掉现实生活,这些玩耍,打闹带来了快乐,虽然这些快乐真的很短暂就一天,可能一天之后他又要回到为生活奔波的状态。

图片

3、从理想化到理想化的破灭

这里正是这部电影升华的部分,公主爱上了罗马的自由和快乐,但是她仍记得自己的责任,她需要为自己的公民负责,所以这里理想化开始破灭,而布莱德利本身却处在了理想化里面出不来了。也有可能是因为爱情归还了照片,我更倾向于人性本善,所以电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的经典在于“我期待她从那个拱门出来,但是她没有...”,但是我从来不觉得她会出来,就这么戛然而止吧,给彼此一个留白和想念,何必狗尾续貂,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永远不会再相逢,迷失的人就此迷失了。

图片

有时候很难说清楚是一部电影成全了一个演员,还是一个演员成就了一部电影。罗马城的大街小巷透露着古朴的浪漫,可爱的赫本发型也随之流芳百世。

图片

   (图文来自网络)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